……

姜哲带着陈嫣,从画廊离开,游玩一天之后回到画室。

他想用柳亦菲作为素材,创作几幅作品,把昨天找到的感觉延续下去,同时按照学校课程,进行色彩实践。

他在创作前,翻阅画册,希望找到能启发自己的东西。

姜哲偶然看到一幅维米尔的作品——倒牛奶的女佣。

看着作品,他想到维米尔的经典之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他想到,自己看过这幅名作,但似乎没有深入研究过,于是找到高清图片,希望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通过高清图片,可以隐约的看到画面中有作者的签名,除此之外,这幅画的信息很少,不知道女子是谁,但这幅画却非常知名,姜哲还知道,这幅画还会越来越火。

倒是有很多人分析画家维米尔的生平,猜测他是处于一种什么心境,什么状态以及什么动机来创作这幅作品。

姜哲不关心这些,只想研究绘画本身,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绘画黄金时期,绘画市场逐渐从量身定制的形式,逐渐转变成画廊的形式。有装饰需求的买家,直接从画廊买成品,不需要下个订单,画廊里的宏大历史、神话题材,不能满足所有的客户需求,于是就诞生小幅的肖像和静物,其实是画家用来练笔的,或者说是工作室培训他徒弟用的作品。

姜哲还找到了同时期的作品图片,甚至找到了维米尔另一幅,带珍珠耳环的少女。

在这些作品当中,他发现一些共同的元素,丰富的表情,鲜艳的色彩。

他觉得,这类作品受市场欢迎,除了物美价廉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给客户的感受。

一幅画给客户带来的感受,很有可能就是他购买这幅画的。

绘画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表情上感受到他的内心活动,比如说喜怒哀乐,从风景和静物中感受到一些感官触觉,以及味觉,还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

姜哲对比两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真实客观的列出自己的感受。

美,是第一感受,美的很含蓄,很安静。能够在几百年后收到追捧,说明这种美也能符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另外一幅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不被人关注,甚至很难查到。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少女的相貌以及配饰,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看起来有些古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