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皆兄弟也

带我去远方 坐望敬亭 4055 字 17小时前

在岛内的最后一天,林朝阳接受了《联合报》的专访,谈了访问湾岛这几天的感受。

访问过程中记者问他这次湾岛之行是否获得了什么灵感时,林朝阳微笑着说道:“灵感这种东西可做不得准,没有哪部长篇作品是可以依靠灵感完成的。”

记者又不死心的追问道:“那您以后有可能创作一部有关于湾岛或者两岸历史、命运的作品吗?”

林朝阳忖度片刻,认真的回答道:“可能要有个合适的时机。”

听着林朝阳模棱两可的话,记者还想追问,他却不愿再多谈这个话题。

访问湾岛期间,林朝阳受到了湾岛文化界人士的热情款待,所到之处热心读者汹涌如潮,显示出他在湾岛内强大的影响力。

第五天的舆论热潮,直接让他成了民众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人物,真正的成为了在岛内民众当中妇孺皆知的那种全民性作家。

待民众们从这场新闻浪潮当中回过神来,林朝阳已经飘然离去。

但他人虽然走了,声音却留下了。

8月4日,林朝阳离开湾岛的第二天。

《联合报》登出了林朝阳在离开湾岛前的独家专访,专访内容没什么特别的。

有些人注意到记者与林朝阳的对话中谈到了未来是否会创作有关于湾岛和两岸的作品,林朝阳回答的模棱两可,也不知是出于客套不好直接拒绝,还是有什么顾虑。

但这个回答还是给了不少他的忠实读者一些盼望,如果林朝阳真能写这样一部作品就太好了。

除了专访,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林朝阳竟然还在《联合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

《两岸三地,皆兄弟也》。

这篇文章长达六千字,可以视为林朝阳六天湾岛之行的一份总结,也是他这次来湾岛的最终任务。

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

“……六七月份间,大陆遭受百年未遇之水患威胁,我与妻子积极倡导为受灾民众捐款,得到香江文化界和市民们的热烈响应。

7月23日,香江演艺界数百位热心人士齐聚跑马地马场为华东水灾演出募捐,场面令人动容,其中还有林青霞、张艾嘉、罗大佑、伊能静等湾岛演艺界人士的倾力相助。

访问期间,欣闻岛内民众亦为大陆受灾同胞筹措大量善款,令人深受感动。

遥想往昔,大陆先民怀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开拓的勇气渡海登岛,在这里扎根落户,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的火种。

从此华夏语言、习俗和信仰在宝D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千百年来,哪怕历经朝代更迭,外敌侵扰,华夏文明香火绵延,未曾断绝,两岸之间隔着一弯海峡,思念与牵挂却从未被距离冲淡。

两岸三地,血浓于水。

闽南语里藏着的是来自故乡的腔调,妈祖庙前缭绕的烟火是解不开的乡愁,舞龙舞狮的热闹、元宵花灯的璀璨,是来自祖先的传承,是斩不断的根脉相连……”

文章发表之后,接续了前两天的新闻热潮,立刻在湾岛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这种反响又很快分解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一方认为林朝阳的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融理于情,深明大义。

而另一方则认为林朝阳这篇文章包藏祸心,分明是在充当开路先锋。

两方人各执一词,吵的不可开交,无形之中再一次扩大了林朝阳这次访问湾岛的影响力,几乎成了1991年湾岛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连带着林朝阳在岛内出版的作品销量也跟着节节攀升。

不过这些湾岛内的争吵对林朝阳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他到湾岛访问就是当个两岸之间的和平鸽,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

在湾岛连轴转了一周,回到香江后他本打算好好休息几天。

这一周对于他这种咸鱼来说,工作量确实大了一点,得好好缓一缓,可惜现实情况根本不允许他休息。

他到了香江,刚休息一晚上,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越洋电话就追到了家里。

专栏的事之前都是麦格拉思这个二把手来负责,罗伯特·戈特利布亲自打来电话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催稿。

“林,你猜猜上个月《纽约客》的销量怎么样?”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语气中满是喜悦,还有那么点小得瑟。

“有1000万份吗?”

林朝阳的胡言乱语让罗伯特·戈特利布大感扫兴,他抱怨道:“你难道就不关心一下自己专栏的反响吗?”

“当然关心,可你也没说啊!”

罗伯特·戈特利布被林朝阳堵得哑口无言,明智的选择了不跟他纠缠。

“我跟你说吧,上个月我们杂志的累积销量达到了426万份。”

426万份?

《纽约客》是周刊,每月4期,也就是说平均销量在106.5万份。

这个销量……挺一般啊!

以前他的作品上国内的刊物,销量动辄就是涨几十万份,《舌尖上的中国》专栏在《纽约客》发了一个多月了,单期涨幅连十万份都没到,林朝阳心中很是失望。

当然了,这只是他的心理活动。

见林朝阳一直没说话,电话那头的罗伯特·戈特利布欣喜的说道:“你是不是也很惊喜?”

林朝阳:?

他很想吐槽戈特利布一句没见过世面,但出于礼貌还是说道:“是啊,真没想到!”

罗伯特·戈特利布语气得意的继续说道:“还有更没想到的呢!林,你知道吗?7月的最后一期,杂志的销量已经突破了110万份!”

听着这个数字,林朝阳心头有了些许安慰,从九十几万到一百一十万份,这个涨幅还算是可观。

“110万份的销量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专栏所带动的销量增长。你能明白吗?林,这已经《纽约客》近八年以来最大的销量涨幅了。

接下来只要你的专栏继续更新,销量应该还会有不小的涨幅。”

“我当然明白。罗伯特,看来你们得给我涨稿费了。”

罗伯特·戈特利布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容,“没问题!稿费当然要涨!”

《舌尖上的中国》专栏为《纽约客》带来了八年以来最大的销量增长,这里可不仅仅是销量增长带来的收益。

作为美国文艺期刊行业的扛把子之一,《纽约客》巨大的影响力除了体现在庞大的读者群体上,还体现在广告费上。

跟国内期刊只能依靠杂志销量创收,广告收入少得可怜的情况不同,《纽约客》自诞生以来,广告费就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远超杂志销售本身的收入。

在六十年代的巅峰时期,《纽约客》每年的广告营收高达6000万美元,堪称期刊界的印钞机。

过了这么多年,通货膨胀涨了不少,《纽约客》的广告营收却不增反降,这一切当然源于杂志销量的萎缩。

如今杂志销量竟然有老树开花的趋势,接下来的广告营收必然也会水涨船高,罗伯特·戈特利布自然欢欣鼓舞。

他现在无比庆幸当初自己的决定,林朝阳简直就是他的福将,涨点稿费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不管是他还是林朝阳,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这些年来《纽约客》给撰稿作家们的稿费待遇没多大变化,一直是每单词25~50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