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皆兄弟也

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作家最多可以收入可以收获1500美元,而这已经是《纽约客》撰稿作家们的最高稿费标准了。

而这样的文章,每月最多可以发表4篇,也就是6000美元。

对于为《纽约客》这样全球顶级的文艺杂志供稿的作家而言,着实有些可怜。

不过,历来名气大的杂志,在稿费方面向来都是吝啬的。

人家杂志自有名气,籍籍无名的作者能在杂志上发表文章,那是作者的荣幸,这样的杂志从来不缺优质的作者和稿件。

当年金庸执掌的《明报》如此,《纽约客》亦然。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如果有幸为《纽约客》供稿,那么作品出版对他来说几乎不存在难度。

如果他的作品能够固定出现在《纽约客》的版面上,甚至是成为专栏作家,那么他已经站在了美国文学界和新闻界的顶端。

有如此强大的名气加成,谁还会在乎发表稿费这样的蝇头小利?

“林,我们把专栏时间延长点怎么样?”

罗伯特·戈特利布提出了建议。

“延长?”

“没错。你的专栏如此受欢迎,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做下去,把它打造成了我们《纽约客》的招牌!

这样对你也有好处,可以进一步提升你在美国的名气。”

罗伯特·戈特利布的语气中充满了蛊惑的味道,当初他和林朝阳说的是专栏先做一季看看效果,如今一看效果如此突出,他自然不想放过林朝阳这个金笔头。

可林朝阳却没这个心思,他又不缺钱,给《纽约客》写专栏也是因为当初被戈特利布和琼斯几人联合劝说,有心宣传一波中国的饮食文化。

专栏这种东西,对于作家而言等于是绑了一道枷锁,他摸鱼都摸的不自由。

每每玩的正开心的时候,突然想起下周(明天)的稿子还没写,顿感悲从中来,心如死灰,人生无望。

更何况,他手里还有一部长篇要写,实在不想浪费这个精力。

想到这里,林朝阳笑哈哈的说道:“罗伯特,别开玩笑了,我可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

你也应该明白,《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专栏文章每一篇都是多年的积累,我不可能永远这样输出。”

闻言,电话中的罗伯特·戈特利布沉默了下来,大好的心情瞬间败坏,他语气中带着恳求,问道:

“半年怎么样?写半年,然后你休息一年。等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专栏还可以再开。”

“罗伯特,你知道的,我不光有专栏要写,还有小说……”

林朝阳的态度坚决,让罗伯特·戈特利布倍感失望,但他也明白林朝阳的为难。

更何况现在《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专栏的名气在美国知识分子阶层已经打出去了,销量加广告费,这一波少说也为《纽约客》带来了大几百万的营收,更别提品牌价值的提升了。

所以哪怕被林朝阳坚定的拒绝,罗伯特·戈特利布的态度依旧温和,以商讨的口吻问道:

“那今年还是一季,以后每年都是一季12期,三个月的刊载期怎么样?”

林朝阳沉吟片刻,说道:“我只能答应你明年的。罗伯特,这种事谁也说不好的。”

罗伯特·戈特利布无奈的叹了口气,“好吧,好吧,我明白,起码有明年,那就等到时候再商量。”

“好。”

罗伯特·戈特利布又说要给林朝阳寄几份最近的报纸、杂志,《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了一个多月,为《纽约客》的销量带来了强劲的增长,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各个报刊杂志上针对专栏文章的好评也越来越多,正如罗伯特·戈特利布所说,这波借助《纽约客》这个全美顶尖的文化平台,林朝阳确实为自身扩大了名气。

“你留心一点,朱迪斯前两天刚骚扰过我,问我你的专栏规划了多少内容,她现在可是太眼馋你这个专栏了。”

挂电话之前,罗伯特·戈特利布玩笑着叮嘱了两句。

结果林朝阳没等来朱迪斯·琼斯的电话,却等来了芦安·瓦尔特的电话。

自六月下旬他回香江,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时间,芦安·瓦尔特急于知道小说的创作进度。

“最近比较忙,进度有些慢,可能还需要一个月。”林朝阳说。

芦安·瓦尔特懊恼的说:“林,你走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没等他抱怨,林朝阳率先诉起了苦,“芦安,你是不知道我最近有多忙。一边要为水灾募捐,还要写专栏,前几天我还去了湾岛访问。湾岛你知道吗?我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领土。”

“我才不关心这个。林,你可要快点写,阿尔贝托那家伙自从你走了之后就盯上我了。

你也不想下回来美国,就换了个编辑吧?”

林朝阳嘻嘻哈哈道:“那也没什么不好。”

说笑了两句,芦安·瓦尔特又把话题转移到了他的专栏上。

“真难以置信,你的专栏竟然如此受欢迎。你知道《纽约时报》的书评是怎么说的吗?”

罗伯特·戈特利布只说了给林朝阳寄刊物,芦安·瓦尔特则是要直接给他转述,林朝阳随口问道:“怎么说的?”

“他们说,你像大师一样写作!‘大师’,你能明白吗?

林,这个评价太高了!”

芦安·瓦尔特的语气中充满了艳羡的赞叹,对于写作者而言,这样一句话无疑是最高的评价。

林朝阳品味着这句话心里也十分受用,但他还是说道:“我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芦安·瓦尔特以为他指的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殊不知林朝阳的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脚下站了一个世界的“巨人”。

“林,我看你的专栏已经发表了几篇文章,再有些天,也该凑够一本单行本的量了,有没有想过结集出版?”

他今天打电话除了催问新书的事,专栏的结集出版也是重点。

《纽约客》跟兰登书屋现在是一个老板,《舌尖上的中国》发表后为《纽约客》带来的改变,芦安·瓦尔特事看在了眼里的。

这样的内容一旦结集出版,几乎预定了畅销榜。

长篇小说还没着落,芦安·瓦尔特不介意先给增加点业绩。

他也知道,这种光受读者欢迎的好评在出版界有多抢手,先下手为强肯定没毛病。

“这……”林朝阳有些犹豫起来。

当初在罗伯特·戈特利布家里,几人合力劝说他写专栏的事,朱迪斯·琼斯还说了要为他出版。

虽然双方没有签什么协议,朱迪斯·琼斯现在也没找上来,但林朝阳还是不想食言。

“这个……我恐怕不能答应你。”

林朝阳的拒绝让芦安·瓦尔特措手不及,他满心惊讶的问:“已经有出版社联系你了?”

林朝阳含糊的答道:“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