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若效仿太祖年间的旧事?"
"以吏为官?"
幽静的乾清宫暖阁内,天子轻飘飘的话语好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巨石,瞬间引来了一片哗然。
包括三位阁臣在内,即便是由朱由校亲手提拔的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等人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只觉心中咯噔一声。
天子的这番做法,是要将国朝两百余年以来的"规矩"彻底打破呐,此举的性质比恢复"武科"还要恶劣数倍不止呐。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国朝科举取士乃是惯例,焉可破例?"
主管朝中官员升迁的吏部尚书周嘉谟最先反应过来,其苍老的脸颊上满是惊恐之色。
官吏,官吏,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双方之间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宛若鸿沟。
自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建国称帝以来,除却在洪武元年等少数时期,因国家长期遭受战乱,需要快速恢复社会秩序的原因,曾破例允准"由吏转官"之外,此后两百余年间,朝廷的官员皆是由进士中选取。
纵使这项制度如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官员出仕最起码也得有个"举人"的功名。
反观那些在地方上"从政"数十年的吏员,只怕连个"秀才"功名都少吧?
若是对这些人给予特权,允其"由吏转官",朝中寒窗苦读十数年的进士们又该作何感想,天下所有读书人又该有何反应?
与此前的复建税课司与恢复武科相比,"由吏转官"才是真正足以影响大明国本的动荡之策。
想到这里,暖阁中的朝臣们不管立场如何,皆是纷纷将决然的目光投向案牍后的年轻天子,大有"坚守底线"不松口的架势。
"破例?"
"天官此话怕是有些偏颇吧.."
案牍后的天子冷冷一笑,目光犀利如刀,刻意强调了"破例"二字,并从案牍上拿出了几封早已准备多时的册本。
这"由吏转官"的规矩可是太祖昔日亲自定下的,何谈破例?
此外,成化年间,彼时的宪宗皇帝也曾设立不经吏部,不经廷议和选拔的"传奉官"。
如今他不过是遵循"祖制",恢复昔年的旧例,又有什么打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