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身止血药物
1. 氨甲环酸
- 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它通过与纤溶酶原结合,抑制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从而减少纤维蛋白的降解,稳定血栓形成。在手指切断伤导致大量出血时,机体的纤溶系统可能被激活,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对抗这种纤溶亢进状态,维持血栓的稳定性,减少进一步出血。
- 氨甲环酸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在紧急情况下,可先给予负荷剂量,随后以维持剂量持续滴注。例如,在医院急诊室接到手指切断伤患者时,如果出血较为严重且持续,在进行伤口处理的同时,及时给予氨甲环延静脉滴注,能够有效地控制出血速度,降低失血量。
2. 酚磺乙胺
- 酚磺乙胺能增强血小板的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它作用于血小板,使其功能得到强化,在血管破损处更易形成血小板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 酚磺乙胺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对于手指切断伤患者,肌肉注射可在现场急救或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初步处理时使用,而静脉注射则更多用于医院内进一步治疗时,以快速提高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增强止血效果。如在一些交通事故导致手指切断的现场急救中,急救人员可先给予酚磺乙胺肌肉注射,初步控制出血后再转运患者。
三、止血药物的使用方法
(一)现场急救中的使用
1. 凝血酶和云南白药的局部应用
- 在手指切断的事故现场,急救人员应首先迅速找到干净的纱布或棉球。对于凝血酶,将其溶解后,用纱布蘸取适量溶液,轻轻按压在伤口出血部位,持续按压约 3 - 5 分钟,观察出血是否停止。若使用云南白药粉剂,直接将粉剂均匀撒在伤口上,厚度约 1 - 2 毫米,然后用干净纱布包扎,包扎时力度适中,既要保证药物与伤口充分接触,又不能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 酚磺乙胺的肌肉注射
- 当现场有条件进行肌肉注射时(如急救箱中有相应药品和注射器),可抽取酚磺乙胺注射液,按照每千克体重 10 - 15 毫克的剂量,在患者的臀部或三角肌部位进行肌肉注射。注射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和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一般在注射后 10 - 15 分钟左右可看到出血速度有所减缓。
(二)医院内的使用
1. 氨甲环酸的静脉滴注
- 患者被转运至医院后,如果出血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或有继续出血的风险,医生会考虑使用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先将氨甲环酸溶解于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一般先给予 10 - 15 毫克/千克的负荷剂量,在 10 - 15 分钟内快速静脉滴注完毕,随后以 1 - 2 毫克/千克/小时的速度进行维持滴注。在滴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以及有无不良反应发生,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小主,
2. 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
- 在一些较为严重的手指切断伤,如伴有多处血管断裂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医生可能会联合使用多种止血药物。例如,同时使用氨甲环酸和酚磺乙胺,氨甲环酸从抑制纤溶系统角度,酚磺乙胺从增强血小板功能角度,协同发挥止血作用。联合用药时,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患者的反应,调整药物剂量和滴注速度,以达到最佳的止血效果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需结合手术治疗,如血管结扎、断指再植等手术操作,共同处理手指切断伤。
四、止血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药物过敏反应
1. 凝血酶
- 虽然凝血酶局部应用相对安全,但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对其过敏。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瘙痒、皮疹等,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过敏症状,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在使用凝血酶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尤其是对生物制品过敏者。如果患者有过敏倾向,应谨慎使用,必要时可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凝血酶,并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肌肉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
2. 云南白药
- 云南白药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过敏症状与凝血酶类似。在使用云南白药粉剂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反应。如果患者在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不适,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有过敏体质或对云南白药成分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3. 氨甲环酸和酚磺乙胺
- 氨甲环酸和酚磺乙胺在静脉使用时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氨甲环酸过敏可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等,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酚磺乙胺过敏反应相对较少见,但也有报道可引起荨麻疹、恶心、呕吐等症状。在静脉滴注这两种药物前,同样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对于有过敏史者,应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或选用其他替代药物。在滴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止滴注,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二)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
1. 氨甲环酸
- 氨甲环酸使用剂量过大时,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它抑制了纤溶系统,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患者的体重、出血情况等因素计算合适的剂量,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如果发现患者出现血栓形成的迹象,如肢体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等,应立即停止使用氨甲环酸,并根据情况给予抗凝治疗,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
2. 酚磺乙胺
- 酚磺乙胺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一般其常规剂量较为安全,但在与其他止血药物联合使用或患者本身存在血液高凝倾向时,要特别注意剂量的控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等血液指标,如发现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应调整药物剂量或停止使用酚磺乙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输注血小板等。
(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1. 氨甲环酸与抗凝药物
- 氨甲环酸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存在相互作用。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如房颤、深静脉血栓等),使用氨甲环酸时需要谨慎。氨甲环酸可能会增强抗凝药物的作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或者在停用抗凝药物后使用氨甲环酸,又可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发血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剂量或暂时停用抗凝药物,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指标。
2. 酚磺乙胺与其他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 酚磺乙胺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合用时,可能会相互影响。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会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酚磺乙胺则是增强血小板功能,两者作用相互拮抗。在手指切断伤患者中,如果之前正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在使用酚磺乙胺时要考虑其对止血效果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在医生指导下暂时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或调整酚磺乙胺的剂量,同时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五、止血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手指切断紧急救治中的止血药物也有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一)新型止血材料与药物组合
1. 一些研究将生物可降解材料与止血药物相结合,开发出新型的止血产品。例如,将凝血酶包裹在纳米微球中,再与可降解的胶原蛋白支架结合。这种组合在手指切断伤应用时,不仅能够快速止血,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原蛋白支架逐渐降解,释放出的凝血酶持续发挥止血作用,同时为组织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支架环境,促进伤口愈合。
小主,
2. 还有将云南白药与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混合制成的止血敷料。这种敷料具有良好的粘附性和止血性能,在伤口处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既有利于止血药物的局部作用,又能防止外界细菌感染,在手指切断伤的现场急救和早期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基因治疗在止血方面的探索
1. 基因治疗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在止血方面也有相关探索。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某些凝血因子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增加,从而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在手指切断伤的动物模型研究中,已经有尝试将编码凝血因子 VIII 的基因导入,结果显示可以提高局部凝血效率,减少出血。虽然目前基因治疗在手指切断伤的临床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有望为未来的止血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三)个性化止血治疗方案的研究
1. 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凝血功能以及手指切断伤的具体情况(如血管损伤程度、是否合并其他损伤等)存在差异。因此,个性化止血治疗方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凝血功能全面评估等手段,制定出更适合个体的止血药物选择、剂量确定以及联合用药方案。例如,对于某些存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在手指切断伤后,可以根据其缺乏的凝血因子类型,针对性地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制品或采用基因治疗等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止血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手指切断紧急救治中的止血药物应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了解常用止血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研究进展,对于提高手指切断伤的急救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医疗专业人员还是急救人员,都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在面对手指切断伤患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止血措施,为患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也将不断推动止血药物在手指切断伤救治中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