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久未开讲,今日得闻此等儒道法墨之精义,剖析入微,实乃吾辈之福,受益良多!”
此时,左边书生向子墨拱手一礼后问道:
“兄台可是新来这太学院学子?”
子墨身姿挺拔,面容沉静,双手优雅地抱拳,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双眸中满是谦逊之色,轻声说道:
“在下子墨,今日机缘巧合初至此处,恰似雏鸟新入林,懵懂无知,往后的日子,还望兄台多多提携关照,不吝赐教,子墨感激不尽。”
言罢,他微微低头,身姿愈发显得恭谨有礼,那诚恳之意仿佛能从他的眼神中溢出,静静流淌在空气中。
“哈哈,在下刘平贵,兄台这是哪里的话!”
刘平贵闻得子墨之言,不禁爽朗一笑,脸上的笑意瞬间驱散了初遇的陌生感。他上身微微后仰,双手随意地摆动了一下,眼中闪烁着自信与友善的光芒,接着说道:
“我自幼便痴迷于治国安邦的经世之略,常常挑灯夜读各类典籍,对各地的治理之法也算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略有心得。日后若有什么新奇的见解和想法,定会第一时间与兄台分享探讨,咱们共同进步。”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拍了拍胸脯,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与子墨共同探讨学问的热烈场景。
“在下马林,”
此时,坐在左边的马林微微向前一步,身姿修长而挺拔,面容沉稳且透着几分坚毅。他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缓缓说道:
“我心之所向,皆系于经济民生之要务,常于夜深人静之时,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让百姓的日子富足顺遂,如那春日暖阳下的繁花,欣欣向荣。只是我才疏学浅,难免有思虑不周之处,还望两位兄台多多批评指正,咱们相互切磋琢磨,共同为这天下苍生谋福祉。”
马林说罢,神色庄重地向两人拱手作揖,一圈下来,腰杆挺得笔直,那眼神中的坚定信念犹如燃烧的火炬,明亮而炽热,仿佛在诉说着他为民生奉献的决心。
随后,三人言谈间,话题渐转至苏叶所论。刘平贵率先言:
“叶公之儒家精要,若能践行于世,必能使社会风气大振。且其融合法家之策,若用于官场,必能整顿吏治,提升效率,只是推行之际,当防权力倾轧,确保公正施行。”
马林点头称是:
“道家之理实用至极,三道相融,遵法循德,顺势而为,大事可期。依我之见,于商业发展而言,顺应市场供需之变,正如顺自然之势,再结合儒家诚信之道经营,辅以墨家精巧技艺提升产品,必能繁荣昌盛。”
三人正讨论得津津有味,正在此时,有一位性格较为偏激的叫王明学子霍然起身,涨红着脸大声说道:“叶公所言虽妙,但在这现实官场之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岂是这般轻易就能融合变革的?”此言一出,众人皆惊,纷纷将目光投向他。
刘平贵微微皱眉,反驳道:“王兄此言差矣,虽官场复杂,但不尝试变革,又怎能进步?”
王生涨红了脸,争辩道:“变革谈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是满盘皆输!”
马林赶忙打圆场:“两位莫急,大家都是为了求发展,不妨心平气和探讨。”
就在众人各抒己见,争论愈发激烈之时,有一学子前来招呼刘平贵及马林二人前往马林大哥马融处相聚。
二人听后立即拉着子墨的手一同前往。三人移步至马融所在之处。众人正议论纷纷之际,身为斋长的南中英见三人前来,含笑相迎:
“诸位来得正好,吾等正论司隶七郡之发展。”
此时正好马融开口道:
“诸君且听,当下改革阻碍重重。一则民众囿于旧法,对新技新业心存疑虑,因循守旧,畏葸不前;二则士绅阶层重农抑商,视商业发展为离经叛道。依我之见,当由官府倡行新业之益,乡绅表率引导,使民众亲见其利。对率先变革者,厚加赏赐,以转其念。再者,世家权贵与旧商勾结,垄断市场,抗拒新竞,地方官吏亦与之沆瀣一气,阻碍政令。故而司隶当严惩贪腐、垄断之行,特区另设监察,破其利益藩篱,保公平竞争,如此改革方能畅行无阻。”
“此外,可于司隶七郡设立‘贤才榜’,广纳天下贤才,不论出身贵贱,唯才是举。定期举办‘策论会’,集众人智慧共商发展大计,让有才之士皆有机会崭露头角,为七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之活力。”
众人闻之,皆称善。子墨暗自点头,对马融另眼相看,心中暗忖:
“马融此计甚妙,如此一来,不仅能选拔人才,更能激发众人参与之热情,形成良好之发展氛围。”
马林遂将子墨引荐与南中英、马融。二人尽展学长之风,热忱相待,子墨谦逊以对。南中英自陈乃南阳南宫世家子弟,马融亦言为马援后裔。子墨只含糊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