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惊鸿叶公.子墨识英

“我乃邓氏家族外戚子墨。”

南中英见子墨气宇不凡,又是当今太尉邓禺家族之人,欲考校之,问道:

“子墨兄对司隶七郡建经济特区有何高见?”

子墨沉静谦和答道:

“特区建设在下有一些掘见.望各位学长指正。”

南中英热情的言道:“兄台不必顾忌什么?在我们这个团队,大家都会畅所欲言,高谈阔论.即便是有什么不妥之处,大家都绝不会有什么嘲笑和讽刺之类的事儿发生。请子墨台兄放心。讲吧。”

子墨听了南中英的话.心中又对这位斋长的亲和力感到非常满意。子墨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司隶七郡经济特区的建设我认为其一,兴修驰道,贯连七郡城镇与特区,如血脉畅流,促物资、贤才汇聚;依山川形势筑埠头,通内河外海航运,织就商业锦绣之网。兴水利以防旱涝,固农本;引清流入工坊,旺工兴商。且于沿途设立‘驿站学馆’,往来旅人可交流学识见闻,促进文化传播与思想碰撞,形成独特之文化带,为特区发展增添人文底蕴。”

有学子高声赞道:

“善哉!此策若行,七郡之地恰似龙跃九霄,商业繁荣可期,农工兴盛有望,子墨兄真乃智囊也!”

子墨续言:

“其二,广纳异域嘉种,配以精优农艺,设农研之院以推而广之;兴初加工坊,延产业脉络,增货物价值。聚良工巧匠,依技艺分区立坊,资以改良之财,引万国技艺;育特色名品,拓高端商路,扬我大汉威名。可与他国互派‘匠艺使’,交流技艺心得,学习他国之长,补我大汉之短,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马林拊掌赞道:

“妙极!新种与工坊之谋,富农强工,特色名品更可远扬海外,实乃富国裕民之良策!”

子墨又道:

“其三,揽四方贤才,赐官职、府邸、田亩;开庠序之学,设数、工、商诸科;奖掖技进之能者、业盛之商贾。颁明法纪,护持私产,稳营商之心。且可设立‘贤才基金’,由官府与商贾共同出资,资助贫困贤才求学创业,确保人才无后顾之忧,一心施展才华。”

南中英目露异彩,赞道:

“子墨兄大才!如此一来,贤才咸集,秩序兴则俊才辈出,法规明则商途无虞,真乃雄图大略也!”

南中英言毕,目含期许,望子墨再述。子墨继而云:

“其四,与邻邦互营商馆,陈我大汉珍奇;组商队越境通贸,输精优之货,入稀缺之资;争关市之惠,扬我朝之利。办万国文会,邀异域宾朋;融诸番风情,建文旅盛景,促文化交融。还可于商馆设立‘文化交流阁’,展示各国文化瑰宝,举办学术研讨、技艺切磋等活动,增进彼此了解与合作,为商业发展营造友好氛围。”

马融急接话赞道:

“妙哉妙哉!商馆、商队通财货,文会、文旅聚人心,更可传播我大汉风华,此策真乃高瞻远瞩!吾意还可遣能臣与外邦协商互市细则,保贸易长盛不衰。”

马融语罢,以目示意子墨。子墨再道:

“其五,简赋税之繁苛,依盈利多寡合理征取;行梯级税制,扶掖新兴之业;严究偷税之弊。拨帑银于基建、科研;核度支明细,绝贪墨浪费,保财用得当。可设立‘税赋监督司’,由民众推举德高望重之士参与监督,确保税收公平公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众人齐声叫好。一人高声颂曰:“绝矣!税赋之道,当为兴邦惠民之具。企业兴、交易繁,税赋自增,岂同竭泽而渔之苛政?子墨兄此论,宛若明灯,照亮前路!”

末了子墨论及:

“传统之念拘囿,赖官府倡行、乡绅垂范,奖掖先变之士;利益集团作梗,望圣主明察、监委严督。技术引入维艰,可选匠才出洋学艺、聘异国高手传艺、强官方技校育才。人才育成迟缓,当延揽鸿儒编修典籍、许工商贤才进阶之途。外局纷扰不安,宜组劲旅护商、结互助之约、移贸易通途。”

“更可于七郡之内设立‘革新试验区’,小范围试行新政策、新技术,成功则推而广之,失败则总结经验,避免大规模损失。同时,加强与周边郡县之合作,形成区域发展联盟,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南中英及众人闻之,对子墨这一篇宏论皆心折不已,对子墨如此全面而又完整的之高见钦佩有加,深感此人胸中韬略非凡,日后必成大器,司隶七郡之发展,或可赖其良策而熠熠生辉。

众人又就司隶七郡之事热烈讨论了一番,各自分享着见解与想法,或激昂陈词,或冷静分析,直至午时,方意犹未尽地散去,各自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谋划,期待着能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一展身手,为大汉的繁荣添砖加瓦。

子墨收获满满。其中南中英、马融,马林,刘平贵及后续发言的部分学子给子墨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