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华夏政治文明基础范式的过程,就在于大河流域在远古时代的大规模治水。”萧盼盼先给出了一个观点。
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些迂腐文人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因为他们长期的活在自己的本本主义当中,对社会运作背后的逻辑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不屑于去了解。只知道空谈礼法和附庸风雅。
而对于一些聪慧的文人来说,这样的观点却是极具启发性的,仿佛一瞬间就冲开了他们心中的很多困惑,对于一些古籍中记载的道理产生了更深层的领悟。
“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洪水都是被不同程度提及和标注的,特别是在西方神话中,洪水更是被定性成了世界级的超级灾难。”萧盼盼说道,“不过对于这样的定性,中外学者大体都是否定的。”
“大洪水究竟是怎样的?”孔子问。
“从各种史料的记述来推断,我国大洪水时代发生的时期,大约不出公元前三千的后期。”萧盼盼想了想,解释道:“当时的先民并没有发明出掘井技术,为了获取水源,所有的部族都只能逐水而居。”
“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雨量稍大,即成灾难。另外,当时已经进入了农耕社会的初期,土地耕种的方式是火耕,生产效率极度低下,一旦发大水淹没的将不止是粮食,衣物,牲畜和各种石制农具,更大的损失在于开垦出来的土地也会被淹没。”
这样的描述,瞬间让无数靠农耕吃饭的百姓感到了不寒而栗。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当时应该不止是水灾,还有极端的气候灾难,并不断的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萧盼盼摊手,“但也正是这些灾难带来的挑战,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底色。”
萧盼盼停顿片刻,认真地说道:“在文明的发展中,挑战和应战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超乎其他因素的。”
孔子一边思考着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一边翻看着自己弟子找来的各种关于大洪水时期的文献资料。
“从我们这个时代的研究和考证上来说,大洪水的历史记忆大概有一百年之久,经历了尧舜禹三代。而整个治水过程也应该是经历了三个重要人物的传承,才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无比的任务。”
孔子在竹简上圈出了三个人名,共工,鲧,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