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阿鲁台被迫归顺,被您封为和宁王,之前您已经封了瓦剌首领马哈木卫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听到这几个自己封出去的王号,朱棣彻底明白了之前萧盼盼说的瓦剌崛起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了。
“永乐十二年,您第二次亲征,这次的目标是借鞑靼衰弱的机会,而开始不安分的瓦剌。大明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后的第二年二月,瓦剌派遣使者向明朝谢罪,恢复了朝贡关系。”
萧盼盼顿了顿,“这两次北伐都没有什么争议,关键在于后面的三次。基本上所有说您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帽子都扣在了这后面的三次北伐上。”
朱棣都不用想,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搞这三次北伐了。
“在您第二次北伐之后,瓦剌已经打不过鞑靼了,特别是在您执政的中后期,马哈木死了,瓦剌基本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
“所以为了扶持瓦剌,也为了实现最后的战略目标,您才在自己人生中最后的三年,各种去抽鞑靼。”
萧盼盼摊手,“您第三次北伐时,阿鲁台跑了,所以很多人觉得您的这次北伐是无用功。”
朱棣笑了,怎么可能无用呢?一个大部族要跑的结果是什么,他很清楚。
“阿鲁台是丢下辎重和牛羊跑的。您没抓到他的人,但您一把火烧了他丢下的粮食,带走了所有的牲畜。嗯,我很好奇他接下来该怎么过冬。”
草原的冬天是什么样的,朱棣很清楚。阿鲁台丢掉粮食这一跑,这个冬天他至少得减员三分之一。
“然后是第四次北伐,这次是小成本大产出,因为您的大军还没有出塞,阿鲁台就又跑了。于是您派出了大量的斥候,然后在大兴安岭发现了蒙古贵族也先土干和他上万人的部众,接着您就招降了他们。”
萧盼盼无奈的一笑,“在后世的一些观点上看,就是您这一仗属于白打,因为没有遇见敌人。至于您招降的那批人就不算在北伐的胜利当中了。”
朱棣突然觉得,后世有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十分的苛刻,有种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
“然后就是最受诟病的第五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