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灶台的人选也是现成的,那就是永才二爷,村里百分之九十的灶台都出自于他的手,陈渝笑称他是砌灶台的“非遗传承人”。
现在因为年岁大了,把搭灶台的手艺教给陈于明后,就“退隐”江湖了。可惜陈于明不争气,学到手艺后就和村里人跑外地打工去了,长年不在家,手艺基本上是废了。
其实搭灶台也挣不到钱。以前穷的时候,帮人搭灶台,主人家包吃包喝就可以,搭灶台的人可以节省几口口粮。
遇到条件好一点的,大不了再多送半块腊肉就了结了。
就算现在条件好了,搭口灶台除了包吃外,也就百来十块钱的红包,最多两百也就顶天了。
何况搭灶台的活并不常有,真要靠这个手艺吃饭,肯定只能喝西北风。故这手艺自是逐渐没落。
闻听要搭灶台,陈永才毫不犹豫,撸起袖子便动工,对陈渝发号施令:
“你,陈于海、李中平,快去搬砖。”
“兴林与兴凡,你俩兄弟负责和水泥、河沙。”
继而,提起铁锅与顶罐,审视其大小,心中默默估量尺寸,以竹片于地划线。
待水泥、河沙调和就绪,他便开始搭建灶台。
他先用砖在地上铺了一层高约20厘米的基础,再沿着边沿向上砌好灶体框架。
框架采用下三上九的结构,既基础3块砖的高度,灶膛与灶台面加起来九块砖,共计12块砖的高度。加上抹灰的厚度,整个灶体高度在72-80厘米左右。
搭柴火灶看似简单,搭起来其实很讲究,特别灶膛更是考验师傅的手艺,那是整个柴火灶的核心工艺。
一个柴火灶好不好烧,灶膛是关键,主要考虑通风、回火、排烟三个方面。
一个好的柴火灶,既能省柴、少烟,并且火力集中,反之则耗柴、火力不聚不说,还容易漏烟,烧起来时满屋都是浓烟。
啧啧啧,那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则全靠灶膛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