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下了朝,脚步匆匆,径直回府。
一迈进家门,他便神色凝重,急忙吩咐下人将幕僚们速速召集起来。
不多时,众人齐聚一堂,纷纷落座。
李善长也不耽搁,把朝堂上今日发生的大小事宜,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
言毕,他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沉声道:“都说说,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自从老夫回到京师,陛下也就召见了我一回,还是为了辽东的事。”
“可陛下却和魏国公、诚意伯、宋濂走得很近,时不时就把他们召集过去商议事情,今日朝堂上的诸多事宜,陛下必定早就心中有数。”
一位年轻幕僚率先发言,“韩国公,魏国公成立军校,选拔标准怕是极其严苛,入选的可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等这批人学成,魏国公在军中的威望怕是还要更上一层楼。陛下这般大力支持,背后的深意实在耐人寻味。”
李善长面色一沉,“不管陛下到底打的什么主意,咱们淮西子弟,那是必须得参与进去。”
“最好啊,能占到一半以上的名额,绝不能让其他人抢了先机!”
另一位幕僚,接话道:“刘伯温提出宝钞改革和银行成立,这简直是要重塑大明的经济秩序,背后肯定有陛下撑腰。”
“以后市面上流通的不再只是金银铜钱,宝钞要是推行开来,商贾们的交易方式都得变。”
“而且银行一成立,存钱、取钱、贷款这些事儿,都有了新规矩,这对咱们家族在商业上的布局,影响可太大了。”
这时,一位年长些的幕僚捋了捋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宋濂主张女子能顶半边天,还提议科举改革,要是这两件事真成了,往后朝堂可就不只是男人的天下了。”
“那些有学识的女子一旦进入仕途,各方势力都得重新洗牌,陛下怕是想用这招来打破现有的朝堂格局。”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面红耳赤。
每个人都各抒己见,试图从这些朝堂新政中,探寻出对自己一方最有利的应对之策。
这时,角落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谋士轻咳一声,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他身上。
老谋士起身对着李善长恭敬一拜,缓缓道:“韩国公,依老朽愚见,陛下这一系列动作,显然是意在推行变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