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无语至极,“这不是按流程走吗?20万买断价可不低了好吗。”
陈建军接着往下说其它两个方案。
“第二种就是基本稿酬+印数稿酬。我可以给到你千字60的标准,每千册印数x基本稿酬x基数1%。”
“第三种就是版税了,可以给到你6%,首印3万册,按图书实际销量来算。”
朱一帆在心中计算得失,以一本小说30元为例,第二种方案,五十万字来算,先到手3万,再加上图书印数以5万本为例,印数稿酬即是1.5万元,总共4.5万。
第三种版税方案,以上述条件作依据,30x5万x6%,最终9万元,显然这种方式收入最高。
显然第三种最适合自己。
至于能不能销量破5万,只能说对聊斋志异迷之自信。
李培元与梁前亮就不打扰朱一帆思考,其实这两种方案都可以,就看自己对作品的信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相信能流传几百年的故事,在这世界依然受欢迎,朱一帆果断选择版税方案。
这时场外帮手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作为作家,已经出过几本书,熟悉出版这行,梁前亮就帮腔了,“我觉得以图书实际销量计算不妥,我出品的作品都是按印刷量计算的,要一视同仁,不能说新手作家就另外一个标准。”
朱一帆一听,这条件对自己有利呀,不知道两种计算方法选用的条件判断,不好说话暴露自己短处,直接用眼神向陈建军询问。
陈建军笑骂道,“这能一样吗,你作品经过市场验证,出版社相信印刷的数量市场能卖完,一帆的书,虽然质量还行,但市场如何,不好判断。”
李培元旁边搭话,“老陈,你要相信自己专业的眼光,如果没信心,你也不会跨越千里,从燕京来到端州,给新人作家一个机会吧。”
面对两位好友的背刺,陈建军无语死了,自己才是他们多年好友啊。
“好吧,好吧,就你们俩做好人,就按印刷量计算,你们满意了吧。”
作为出版部门的负责人,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李培元两人看到陈建军服软,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朱一帆立刻向两人道谢。
梁前亮接着又说:“版税6%虽然是低了点,但一个新人,拿6%也不错了。但我看了看一帆小说,觉得市场不止3万册的销量,起码十万册以上。应该再补充一条协议,超出3万册,到10万册,以7%算,超出10万册按8%算,这不过分吧。”
梁前亮为自己同乡作家争取利益,也算煞费苦心了。
李培元倒是不起哄了,刚才的帮腔无伤大雅,现在这个事关公司利益,不便开口。
陈建军脑海快速思索,接着便大气的说:“前亮,我答应这协议,不是因为你。而是因为我看好一帆,看好他将来能写出更好的作品,现在就投资他,以便以后与我们保持合作。”
转而向朱一帆打趣道:“一帆,有没有信心不让我这投资打水漂啊?”
朱一帆被几人的爱护所打动,大声回应。
“有信心,拭目以待。”
朱一帆的自信模样让几人有种错觉,他能行。
陈建军从公文包里拿出出版合同,将刚才所说的方案写在上面,便递给朱一帆签字。
“一帆,先看看出版合同,再签字。至于其它问题,到时电话联系。”
朱一帆看着厚厚的合同,粗略看了关键处就不看了,签下自己大名。
陈建军再让朱一帆提供一个银行账户,以后版费就打到这卡上。
朱一帆从背包拿出张银行卡,在草稿纸上写了银行信息,给到陈建军。
同时,将鬼狐传剩下的稿件全部交给到陈建军。
谈完正事后,场面气氛立马轻松下来。
李培元追问朱一帆成绩如何,高考想报那家学校。
朱一帆回答还行,600多分,打算燕京的大学。
梁前亮这才知道朱一帆原来读高三。
梁前亮好奇的问:“为什么不高考完再写书,现在分心创作,影响学习吧。”
朱一帆无意卖惨,开玩笑的说:“兴趣爱好而已,不影响学习的,写文言文,有助复习语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