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会谈

几人本来就很好奇朱一帆的古文化功底如何,为何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文章。

趁机向朱一帆提问,如何想到以文言文写文章,有什么学习古文秘诀,如何写诗,写文章等等。

朱一帆能回答就回答,不便解释处,纯属虚构,胡诌几句。

朱一帆也向他们打听出界界趣事,找到共同话题,就不怕聚会厌闷。

一边泡茶喝,一边聊天,倒有点像古代的文人骚客。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相谈两个多小时,也到了尽兴而归的时候。

临了,看到他们对于自己创作很感兴趣,想起自己下个月的人民文学杂志要投稿,不如临场挥毫一把,装装逼。顺便让李培元带回去,省了邮费。

机智如我,为自己点个赞。

早已经料到有此一着,这是b计划了。昨天朱一帆已经想好写什么文章及魔改好了。

一脉相承的励志名篇,春秋战国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读一遍,就能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发人深省,其经典无需置疑。

而诗选择有词中之龙之称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尤其是最后一句传唱千年。

诗词中作者那想表达高洁的情怀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才能得出。

而朱一帆作为一个肤浅的人类,只知道当晚元宵自己不能邂逅一位美丽的女子,以借此首词歪歪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三人说:“请欣赏我的新作。”

说完便从背包拿出笔与纸,平心静气一会,才认真的书写起来。

陈建军三人围过来看。

李培元看着朱一帆一字一字的书写,写到天将降大任时,忍不住读出声来。

不到两百字,一会就写完。

朱一帆递给李培元,“这是我下个月杂志投稿的作品,麻烦你帮我投稿。”

几个人围着稿件阅读起来,他们有深厚文学底蕴的,知道要写出这种文字是多么的不容易。纷纷给出评价,好文章,好词。

对朱一帆说:“见此文章诞生,不枉此行。”

朱一帆谦虚几句,觉得是时候散场了,便以学习为由,想学习遁。

几人倒是被朱一帆青玉案.元夕描写的元宵繁华,激起游玩这县城的心。

几人拉着朱一帆不让走,高材生,少学半天不碍事。

朱一帆只好当起导游来,拉他们到县城最出名的景点尼父庙、三元塔游玩,最后往文化广场走了一躺。

三人看着普普通通的文化广场。

只对朱一帆说了一句你想象力很丰富。

游玩过后,便开车送朱一帆到学校门口。

三人离开学校,往端州出发。

梁前亮对陈建军说:“这笔人情买卖,你赚大了,凭一帆的文采,此后必定扬名四海。”

陈建军也认同地点头,“那是,你也不看看是谁的眼光。”

李培元反驳他,“最先发现朱一帆的是我吧,如果不是我推荐给你,你连他是谁也不知道。”

三人一路聊天,陈建军两人到达端州后,回酒店拿好东西,便与梁前亮告别,到羊城坐飞机回燕京。

而朱一帆经此事,一直心情激动,学习肯定是学不进去,便去网吧找陈红毅们玩,放松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