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李纲共有三个弟弟,分别是李经、李维和李纶,校书郎李经英年早逝时,李纲由于悲伤过度染上重疾,不久也撒手人寰,手足感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梁揆方才提到的翁彦国,正是李纲另外一个弟弟李维的岳父。
说起李纲这个姻伯,那可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时任江淮荆浙制置转运使的翁彦国募兵入援,路过淮宁府时应邀与同样募兵入援的燕王后裔赵子崧歃血为盟。
两人都想当这个盟主,赵子崧说“周之宗盟,异姓为后”,翁彦国则对以“我奉王命入卫,公陈守耳”,双方互不相让,差点打起来,直到后来听说康王赵构在河北成立大元帅府,翁彦国这才放弃盟主之争主动引兵投奔过去。
历史上的翁彦国不只是权力欲强,贪墨起来也毫不手软。
建炎元年五月,时任江南东西路经制使兼知江宁府的翁彦国奉旨修缮城墙和营造行宫,他和转运判官吴昉上下其手,不仅横征暴敛侵吞民财将当地百姓逼上绝路,还狮子大张口请朝廷下拨了四十万贯经费,最终把自己撑死了。
东窗事发后,宋高宗亲自下诏重黜中饱私囊的两个大贪官,时任宰相的李纲接到诏书时刚好传来了翁彦国的死讯,他本着死者为大既往不咎的官场潜规则,当然也有照顾姻党不让其子孙受到牵连的一点点私心,于是悄悄修改了诏书,将转运判官吴昉一捋到底,对于翁彦国却只字未提。
此举立马引起轩然大波,时任中书舍人的朱胜非有封驳之权,率先上奏发难说“舍渠魁而责支党,臣愚所未谕也”,赵构获知内情异常震怒,黄潜善、汪伯彦等政敌也趁机落井下石,李纲在宰相的位置上只干了七十五天,最终被自己精心打造起来的南宋小朝廷扫地出门了。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晚年以病牛自喻,至死也没再提及当年那桩让他阴沟里翻船以至于彻底离开权力中枢的姻党案,可见这位抗金名臣心里跟明镜似的,昏君在上,悍臣满朝,既便没有翁彦国给自己埋雷,也不会在宰相的位置上干得风声水起,激流勇退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只有一桩事情,此时此刻的他怎么都想不明白,翁彦国明明在宣和末年就因为得罪太宰王黼被罢为祠禄官一一即提举鸿庆宫,什么时候摇身一变成了江淮京东诸路制置转运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