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翰林院储备干部,冯过自是要参与其中。
《通志》已定下了编撰方向,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可想而知的是,这是项浩瀚的大工程,非等闲一两年可完成。好消息是,司马光编的那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只需稍加整理便可引用,省却了不少时间。
冯过领到的任务是参与《汉纪》的编撰,分六十卷,翰林院八人、礼部八人及国子监二十人相互协同完成。
兹事体大,冯过再无酱油可打,唯有打起精神好生完成这份差事。
所谓《汉纪》,指的是自楚汉相争至曹丕篡汉这四百年之要事,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最是纷争不断,可录者繁,任务艰巨哪。
冯过在此之前先看了司马光那八卷《通志》,权当是熟悉这位大文豪的行文风格。
呃,有些晦涩难懂,譬如“古怪”的多音节摄提计时术语。这套计时术语作为全书的时间框架体系,如“阏逄摄提格之岁”之类。“阏逄”相当于现代汉语“甲”,“摄提格”相当于汉语“寅”。为什么不用汉语的天干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节语言的干支体系呢?司马光没有交代。
巧的是,《史记》的《历书》里面也用到了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司马迁也没有交代其来源。
好在冯过博览群书且强闻博识,倒是晓得这是天皇语言,即三皇时代的官方语言。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又名“阏逄”)、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所以,司马迁和司马光所使用的这套多音节干支术语是中国最早的官方时间术语,属于“皇纲”性质,故而被采用为历史的纪年词语,以表示历史的正统。
在冯过看来,其实完全没必要如此聱牙诘屈、奇辞奥旨,不管怎样,即便是史书也是编写给人看的,你这一套纪年法便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何必呢?
当然,他才不会就此提出异议,这帮子文子只恨不得百般卖弄自己的学问呢,以示莫测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