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啊,冯过知悉北方战事结果后,默然半响。
在他看来,此战定军大败,败因有三:
第一,对燕国误判,没有做认真的军事准备,在看到河朔定军骄惰的情况后,仍然轻敌,认为燕国投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直到最后,还是寄希望于和平收复燕云,没有真正的军事行动的方案和决心。
第二,在两军对垒甚至已经开战的时刻,竟然还命令不得向燕国释放一箭一矢,导致失去主动,本来河北禁军百年不闻干戈,战斗力就差,这时又被人家夺得先机,只能任人宰割。
第三,这次参战的将领都是西军将领,军队将领对河北平原的地形不熟,对燕军骑兵的突击战法不适应不熟悉,还是沿用西北打西宁的战法,焉能取胜?
定军不善战、不能战、不敢战,不仅现在知道,而且开始也知道。这就是一副明牌。
北伐统帅童贯知道,河北军队已经“用百无一有”;常佶也知道,他一直立场就是金钱赎买和政治交易,远比军事手段更靠谱儿。
但是,契丹后辽被女真人灭国,同为契丹族的大燕人不应该也一般羸弱了么,怎么还能返回头痛击宋军呢?
其中原因,既不是燕军太强,也不是定军太弱,或许是从上到下的一直犹豫。
要不要收复幽云?肯定要。而收复幽云就要发动战争。于是,那就必须问:要不要发动战争?对于这个问题,谁也不敢说、谁也不敢问、谁也不知道。从朝堂到前线,大家一起犹豫。
定帝的上中下三策,其中的上策是一厢情愿、中策是以己度人,而下策则全无对策。三策里面就没有一个“打”字。
而之所以发动燕京之战,就是因为要趁着女真人灭辽这股东风摘果子。但摘果子要爬树。能不能爬上树,不知道;但常佶一直犹豫要不要爬树。
而北伐统帅童贯呢?
早年或许还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霸气,但收复幽云之战便真是太监领兵没了种。
童贯搞得外交工作,要比军事工作,更多更细更认真。把马扩算在内,童贯相当于派了两拨使者去游说大辽朝廷。另外还派了一拨使者去游说大辽易州守将。同时,童贯还张贴了悬赏告示,“若有豪杰能以燕京来献者,即除节度使”。
使者一张嘴便能说下燕京、豪杰之血勇就能拿下燕京,那要你童贯十几万大军干什么?
童贯在西北战场也曾霸气过,为什么在河北战场如此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