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
燕京这座古老的城市,正在悄然翻新的变迁中。
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让老百姓们眼前一亮;
街头稀稀落落的几辆黄色出租车,标志着民用交通的初步发展;
身着灰色围裙的食堂服务员,与第一批出现的“西装革履”的上班族遥遥对照。
这些画面朴实无华,却让人潸然。
自行车,成了人们出行最基本的交通工具。
每当上下班高峰期,蔚为壮观的自行车大军,就铺满了整条大街。
手表、收音机等生活电器,也从奢侈品变成了小康家庭的“标配”。
西式风尚也随着开放的政策而涌入,牛仔裤、口香糖、摇滚歌曲成了年轻人们的最爱。
如今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每到节假日,王府井、大栅栏等商业街人山人海。
而人流最多的就是国营商店,它是老百姓们的“百货大楼”。
这里提供的商品尽管不多,种类单一。
但对于刚刚走出计划经济的人们来说,这已经足够满足生活需求。
所以每逢节假日,这样的国营商店就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商店的货架整整齐齐,摆满了五花八门的日用百货,烟酒食品类居多。
店员们,身着统一印有商店标识的白色工作服。
头上戴着定制的帽子,样式是国企工作人员的标准着装。
店员们忙着为顾客们称重包装,甚至限制购买数量,其场面之盛大。
其它的都好,除了店员们的脾气不太好,哈哈哈!
而燕京最牛的商店就得算友谊商店了。
这里有其他商店都少有的商品,能在这里当店员那可是让人羡慕的事儿。
人们不光喜欢逛商店,还喜欢逛书店。
王府井书店就是那些爱书的人特爱来逛的地儿,读者排着长队等书店开门的情形,在这儿常常能看到。
这时候走在燕京的王府井大街上,就会瞅见有些墙上贴着那种巨幕广告,上头有好多家电产品的消息。
这就表明,夏国已经能够造出电视、电脑、空调、电冰箱这些家电啦。
时不时也能在马路上瞅见老百姓骑着三轮车把买的电器往家运。
在汽车还没普遍的这年头,三轮车还是这时最主要的运货玩意儿。
这这会儿的燕京那也是到处都有机会和希望的地儿。
在火车站总能瞧见好多农民工。
他们为了生活,离开家乡带着一家老小到燕京来打工,算是头一批被叫做“北漂”的人。
他们穿着挺朴素的,背着大包小裹,脸上全是赶路的劳累以及对生活的期待。
边上的妇女和小孩呢,对周遭新地方满是好奇和不踏实,也不晓得以后会啥样。
而车站大厅变成了他们临时歇脚的地儿,也是新生活开始的第一个站住脚的地方。
这时候的车站大厅可不像后世有这么多椅子给旅客歇着。
好多人就直接坐在地上,来缓解一路奔波带来的疲劳。
一些农民工出了车站大厅,没寻着去处。
干脆就把行李搁在火车站广场堆一块儿,枕着在地上就睡了,能瞧出来他们可累坏了。
除了农民工之外呢,也有那么一些追求梦想的大学生。
这些年轻人考上华清京大后也到了燕京,想着靠学习让自己的命运发生改变。
就算这时候大学宿舍条件特别差,可也没法拦住他们对学习的喜爱。
等到了四十年后,这一批优秀的人,早就在各个行业起着重要性的作用了。
在大学的实验室中,大学生们都能用上电脑啦。
虽说这年头的电脑很初级,但用来做实验是够够的了。
学生们兴奋地围在电脑那儿探讨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东西,时不时地就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会儿的燕京城可没啥高楼大厦,大多数人都住在四合院、胡同里边。
人们平常有空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场买菜,要是碰见熟人了,把车一停,就开始互相聊起来了。
在南锣鼓巷胡同街边的那些店铺里头,已经能瞅见理发店了。
虽说这店挺简陋的,可理发用的工具跟用品啥都有。
这美发店叫“雅娇美发”,一看就知道主要是给那些爱美的年轻女士做服务的。
瞧这理发帅小伙的装扮,生活品质应该不低。
没准已是这一带出名的托尼老师了,那生意肯定差不了。
这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刮起来了。
个体经济慢慢被政府准许了,然后燕京的第一家个体私营饭店“何氏家宴”就现身在交道口。
其实,按照刘之野的前世,京城第一家个体户应该是几个月后的“悦宾饭馆”。
这一世,傻柱竟然无意间抢了人家“燕京第一私营饭店”的名头。
说起来,傻柱突然宣布辞职,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个体户的行列。
这一举动在红星厂以及南锣鼓巷的街坊邻居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傻柱可是红星厂食堂的主任,好歹也是个科级干部,平日里在厂里也算是小有名气。
他的离职,无疑给众人带来了不小的震惊。
要知道,这年头红星厂的地位可非同一般。
与那些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逐渐没落、福利待遇日渐缩减的企业不同。
红星厂作为部属重工企业,其门槛之高,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踏入的。
多少人梦寐以求能进入红星厂工作,却只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