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燕京,热闹的地儿没多少,一提到繁华的地都跟吃在一起。
西单一带、西四那片儿鸿宾楼、蜀省饭店;
王府井附近的东来顺、翠华楼,还有东四白魁老号,前门晋阳饭庄、都一处;
东单崇文门便宜坊、地安门马凯餐厅、等等。
说实话,去这些有名的餐馆吃饭的常都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钱人。
一般普通平民百姓很少光顾。
像“何氏家常菜”这样,价格亲民口味不输大酒楼,服务更好,在整个燕京那是独一份,你想这买卖能不好吗?
这“下馆子”还有江湖。
为什么叫“下馆子”不叫上馆子?
燕京人到什么地方,一般要说上什么地方。
比如到公园玩,要说上公园玩。
到单位,会说上单位。
但燕京人到饭馆吃饭,往往要说下馆子,却不说上馆子。
据说曾经极少数跑江湖做生意,或是极少数离家苦行的人,为了凑合填饱肚子,才在自带干粮外选择饭馆。
如此看来,饭馆专为社会边缘人士提供有偿服务,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于是就有了“下馆子”的说法。
因此老燕京认就把到外边吃饭,叫下馆子。
“馆”指饭馆。
其实老燕京吃饭的地方,不都叫饭馆。
老燕京人则更喜欢生活化更浓一些:“走,搓一顿去”。
这都属于“小菜一碟儿”的最基础。
吃饭的地方,也有等级。
最低级的叫饭摊儿。
支块案子当桌子,摆条板凳,就在旁边起火做饭,现吃现做,现做现卖。
有的连案子都没有,买了站着吃、拿走吃,随您便。
很多燕京小吃,就是这样起家,这么出名的。
再好点的地方叫饭铺。
饭铺有门脸儿,但地方不大,没有过道,进门就是桌子凳子,有的连前后厨都不分,烟熏火燎都看得见。
对主顾的照应也简单实在,一般都是家里人担着,当家的掌勺,自家人伺候。
再好点的就叫饭馆了。
饭馆地方大,分前后厨,有专人照应。
饭馆的装修和摆设,也比饭铺高个档次,起码窗明几净,桌椅讲究,茶酒具备,饭菜花样齐全。
但一般的饭馆只是厅堂,没有单间。
也有的饭馆专门经营特色,因看家本事或招牌饭菜而出名。
最高档吃饭地方叫饭庄。
饭庄往往前厅后院,楼上楼下,雅座高间儿,颇有些侯门似海的气派。
饭庄有名厨名菜,包办宴会酒席,环境优雅阔绰,茶房穿着讲究。
茶房就是伺候人的服务生,一个个精明干练,干鞋净袜,五官端正,谈吐大方,照应周全,透着那么和气体面,还都一律男生,不用女的。
饭庄不但招待讲究,上菜也比大气,不像别处炒一个上一个,亚赛一勺儿一勺儿喂猪。
饭庄上菜先凉后热,一上就是齐全的。
根据要菜的排场大小,一个或几个茶房,手托硬木雕花的大抢盘,一次到位。
燕京的大饭庄,都是男茶房不说,还从不管满酒,菜齐饭齐一律外边伺候,不叫不到,图的就是宾至如归,不干不扰,您用着消停。
燕京的大饭庄,一般人家吃不起。
这样看来,“何氏家常菜”的规模不少了,算是大饭馆。
因为价格公道,环境不错,口味还不输大饭庄,所以才广受欢迎!
傻柱家的饭馆近来可真是门庭若市,生意红火得让人瞠目结舌,街坊邻居们对此无不感到惊讶万分。
有人为傻柱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觉得这是他应得的回报;
而那些曾经对傻柱冷嘲热讽的人,现在却嫉妒得要命,心里五味杂陈。
想想也是,在这个年代,大家伙儿都是拿着微薄的工资,一个月几十块钱,好点的也不过一百多。
可突然间,身边的这个邻居,他一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别人两三个月的辛苦劳作,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感到心理失衡呢?
于是乎,各种流言蜚语也就来了,社会上的舆论很多,有人说何家家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急先锋,有人说傻柱在搞“投机倒把”。
这一段时间,傻柱是痛苦并快乐的。
就连王秋菊每天下班到了胡同口就下了自行车,默默地一步一步推着车回家,生怕别人听见骑自行车的声音,在背后指指点点。
区工商局靳局长也收到了不少意见,认为“何氏家常菜”不合法,应该关停。
有段时间里,傻柱也是一直是提心吊胆的。
饭馆有时候赚了的外汇券,傻柱都上及时交到银行,不在自己手里留。
不过,没多久区工商局靳局长亲自登门打消了傻柱的疑虑,让他放心大胆的干。靳云鹏是区工商局副局长,今年4.5月份吧,傻柱开始找东城区工商局办工商执照。
靳局长去见了他,跟他解释,不给他执照也是对的,因为现在确实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给个体餐饮颁发执照。
这年头顶多在服务业、修理业开了个口子,可以个体做服装、焊压铁壶、修修鞋,其余行当.
后来靳局长特地去他们家家访、了解情况。
一看,这家人是真想做,人也老实肯干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