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朱由检想到的方法,打算用京城士子的舆论,倒逼朝堂上的大臣,接受县级官制改革——
如今孙传庭便和袁枢一起提议,在陕西增设巡检司。并且在各县增设县尉,作为卫尉署的下级。
“我们就不配享受陛下的恩典?”
不过这些都是开胃菜,很快便又人发现,增加县官和增设恩科的关系。如果不增加县官,恩科出身的人,还有机会当官吗?
皇帝扩招这么多,怎么安排得来?
例如这一次的会试,就被分为易经六房、诗经六房、尚书四房、春秋和礼记各两房。一共有二十房,二十名阅卷的同考官。每一房录取二十人,共四百名进士。
“府里既有推官,县里也要有法官,像城区廷尉署一样,负责司法审判和监察事务。”
“三个官员负责一县事务的情况,已经不符合大明需要。”
即使对他来说,担任大明首次明书科的主考官,也是一大荣誉。这不仅是名声上的事情,还代表着这一科明书科的士子,都要认他为座师。
董其昌就是知道其中利害,才会喜不自胜。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临到老来,还能主持科举。
那些陕西武道大会的优胜者、不够资格去京城参加武道大会的,孙传庭认为可以在训练后任命为县尉、巡检,带领衙役捕快,抓捕地方盗匪。
然后他转向刘宗周,说道:
“明经科的事情,就由刘先生主持。”
而且上面还提到,要赐予一些非进士的举人出身,让他们有当官的资格。
朱由检听着他们不断提出困难,就是不愿帮自己解决问题。对这些朝堂上的官员,有些不太满意。
在前一段时间制定省级会推条例后,朱由检认识到大明的官员能够接受集议制度下放。所以决定把大事集议的传统,向县里面拓展——
那些副榜举人不愿担任的教职,一些下第举人可是趋之若鹜。毕竟由教职当官,也是入仕的途径。著名的海瑞海刚峰,就是以举人身份担任教谕,成为一代名臣。
但是朱由检既然已经提出,就不会半途而废。用孙传庭的奏疏反驳道:
“增加县官的事情,是陕西巡抚提出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是大明第一次举行明书科,明书科考试的标准,都要由他决定。什么样的字能够取用,要听他的安排——
这让看到报纸的举人,顿时喜出望外。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录用六百进士还不够,还打算增设恩科,再招收二百进士。
“怎么能只让这些人参加呢?”
“典史作为吏员之长,允许列席会议,向其他吏员传达。”
朱由检对这个提议极为赞赏,让高时明把奏疏中增设县尉的提议,大声朗读出来。
这些都是成例,明经科刚刚设立,显然不可能改变。这次明经科考试,显然要仿照进士科。以后竞争激烈了,才有可能把五经内容融合,要求参加的士子五经皆通。
“这六位官员,就是县里事务的决定者。县中大小事务、吏员升降、财政收支,都要由六人做决断。”
“然后在这篇文章的旁边,要写上增设县级官员的讨论。把朝廷有意增设县官的事情,告诉所有士子。”
“二十七日的头版,要定为朝廷增设恩科,把朕登极加恩,多录用人才的事情写出来。”
这种方法比一下子在全国铺开稳重点,但是仍旧有很多风险。
以后县里的事务,就由知县全权决断改为集体领导。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职权,分割知县的权力。
这些举人的年龄大,多少有点名气。有他们出头驳斥,再加上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附和。双方斗了个旗鼓相当,谁也不肯服谁。
并且把法官的设立,同样提了出来:
“知县掌一县之政,不能把精力耽搁在刑名事务上。”
“知县仅在其余官员争论不出高下时,拥有最终决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