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对勋贵的征税

可以说,文官向勋贵收税的事情,最终在他的庇护下,转变为只能征收宗教税。

这让朱由检很是感慨,感觉自己还是有些堕落了,同时更决心培养自己的功臣,把京中腐朽勋贵赶出去。

至于现在,他还需要联合这些勋贵的力量,对文官大户征税。

——

文官对于这个结果,毫无疑问是不满的。

因为有些人和朱由检猜测的一样,就是打着向勋贵征税的主意,阻碍有产税的推行。

只要勋贵不交税,偷逃赋税被默许,他们就能有样学样,让有产税沦为空文。

没想到皇帝同意了对皇庄征税不说,还想法劝服了勋贵,让他们缴纳赋税。

这让一些文官很不满,有些人鼓动刘宗周,在朝会上讨论爵田时出言道:

“陛下,前唐之时,亲王永业田百顷,郡王五十顷,国公三十五顷,县公二十五顷,侯十二顷,子八顷,男五顷。”

“陛下定伯爵爵田五十顷、侯爵七十五顷,国公多者更是能达到二百五十顷。”

“实在赏赐太甚,恳请降低数额。”

朱由检其实也觉得高,但是勋贵拥有的田地数量,实际还高于这个数。

他如果不将爵田数额定高点,怎么让勋贵继续支持自己、而且同意纳税?

所以面对刘宗周的请求,他说道:

“大明勋贵与国同戚二百余年,为三代以来未有。”

“他们为国效力这么多年,理当拥有更多爵田。”

这个说法,让很多参加朝会的勋贵感动,也让一些人警醒——

夏商周三代之后,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贵族,像大明勋贵这样延续二百多年时间。

汉朝就不用说了,曾被汉武帝酎金夺爵不说,还被王莽的新朝拦腰截断。以至于西汉八百多列侯,到光武时只剩下三个。东汉延续不到二百年,更是可以说没有超过二百年的勋贵。

唐朝的爵位能世袭的很少,大多只是降等承袭几代。而且唐朝实行的玄武门继承法,导致政局很混乱,一不小心就会站错队,导致身死族灭。

至于宋朝的爵位,根本就没法提。只能看做是给官员的待遇,完全不像个爵位。

与之相比,大明的勋贵能把爵位传承这么多代,确实堪称异数。

夏商周三代之后,此为绝无仅有之事。

就是为了延续自家富贵,他们也必须支持皇帝,继续与国同戚。

一些对皇帝征税本来还心怀怨怼的勋贵,在想明白这一点后,大多也少了一点怨气,对皇帝表示支持。

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祖上的贡献,认为自己有这么多爵田,完全理所当然。

朱由检看着他们的表现,心中哂笑不已。

这些勋贵真的是完全堕落了,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才关心。

前面设立枢密院完全架空五军都督府,就没见他们怎么反对。

似乎只要五军都督的虚衔能保留,他们就很满意。

却不知勋贵已越来越边缘化,再这样下去迟早会丧失所有权力。

自己让他们去海外开藩,其实是为了给他们的权力重新塑造根基。

没想到这些人还不领情,只想在京城安享富贵。

将来迟早要找其他理由,把这些人一个个赶到海外去。

不知皇帝打算的勋贵,首先迎来的是文官的反击。

在刘宗周出言之后,很多文官壮着胆子发言,他们引经据典地表明勋贵拥有这么多爵田不合理。

并且建议把多余的庄田,从他们手里收回来。

五六十名勋贵,怎么能说得过二百多名常朝官?

他们很快被驳得理屈词穷,甚至有人被揭了老底,指出他们祖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功勋。

他们中很多人的功勋连紫阁功臣都不如,紫阁功臣的后裔尚且需要海外开藩才能得世爵,这些人也必须迁往海外,才能世袭爵位。

可以说,在朱由检提出海外开藩之后。有些文官已经产生了一样的想法,想用这种方式,把一些称得上朝廷负担的勋贵赶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