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五城兵马司

否则被外地的人知道了,就会像袁可立说的,认为京城空虚。

不过士兵数量,实在不是说变就能变出来的,枢密同知袁可立道:

“东宁、南洋等地的军民卫估算过,如果治下全是军民户,需要至少两万户,才能征调出相当于一个卫的士兵,大约相当于四户抽一丁。”

“陛下打算每年在京城征调一个卫,那就需要京城有六万军民户。”

“以如今京城的现状,显然达不到这个数。”

说着自己的看法,袁可立提出了解决意见:

“臣以为城内的卫所即使不保留军户,也应该保留一到两千世袭军士,让这些军士家庭一直出丁服役。”

“这样每个卫就能一直有一到两千士兵,在城内放置三到五个卫,就能轻松征集到五千人。”

“他们还能辅佐卫所世官,在更大的辖区征兵。”

把皇帝设置的世袭军士发扬光大,作为卫所世官的补充。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熊明遇道:

“与其如此,臣以为不如把所有卫所迁到城外去。”

“每年调一两个卫来城内,带士兵在神枢营服役。”

“京城的百姓提供税赋即可,不用去服兵役。”

把京城的军民户彻底废弃,完全改为民户,不再让他们承担兵役。

对此,朱由检当即否决,说道:

“让城内的百姓服役,不止是为神枢营提供士兵。”

“还为了让他们接受训练,在京城遇到危险时,征调预备役上阵。”

“否则敌人突然而来,城外的卫所士兵却没调到城内,那京城靠谁来防守?征调那些没当过兵的人上阵?”

这让群臣明白了,为何皇帝坚持要在城内征兵。

原来是打算寓兵于民,在京城遇到危险时,轻易拉起十万大军。

那些经过三年服役训练的壮丁,即使野战不堪用,守城的基本要领还是应该懂得的。只要他们用心防守,京城再准备足够的粮食武器,敌人兵力再多也打不进来,有足够的时间等到援军。

还有那些每年服几天兵役的民兵,也能作为民夫甚至辅兵辅助。整个京城的战争潜力,将会远胜现在。

一众官员想到这里,纷纷赞叹皇帝想的周到,认为在城内征兵,实在必不可免。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朱由检把卫所派去各坊,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

那就是将来戒严时,让这些人执行。

这些卫所世官的身家富贵来自皇帝,他们面对皇帝的命令,多半会选择执行。

那样朱由检对京城的掌控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在锦衣卫卫尉寺派往各坊的警务所之外,建立另一套控制京城的体系。

即使将来对卫尉寺失去控制,他也有足够的人手实施戒严。

这个隐藏的想法,群臣虽然不知道,但是文官出身的他们,还是本能地对皇帝把卫所下放到坊怀着戒心。

他们打算把城内的卫所迁往城外,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但是在皇帝以京城防守需要,坚持在京城保留几个卫所后。他们这个想法,已经完全破灭。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这时出来和稀泥道:

“一个坊一个卫不可行,即使城内每年征五千兵,也不需要供养三十六个卫所的世官。”

“只保留一两个卫所也不行,京城这么大的地方,几百个卫所官员,根本没能力把适龄士兵全都征过来。”

“臣以为可按之前的五城兵马司辖区,在东西南北中各地,各安排一个卫征兵。”

“五城兵马司的职责也可以完全移交,彻底改为三城区。”

这番话语,又提到了一个遗留问题,那就是以五城兵马司为基础成立三城区后,兵马司的政务职责是交出去了,但是军事职责,却还没有安排。

之前朱由检一直担心建虏绕道草原攻打京城,为了避免京城的防御出乱子,所以保留了五城兵马司的军事职责,让他们仍旧负责城门守卫。

东西南三个兵马司的指挥,更是兼做三城区最高官员,名义上掌管三署。

这个状况,显然让人觉得很别扭。李邦华等建议在三城区成立守备区,就有彻底废除五城兵马司的用意。

秦士文则认为五城兵马司的城门守卫工作不应轻易改变,如今可融入卫所,负责那一带的征兵,以及遇到战事时征召预备役守城门。

朱由检斟酌着这番话语,觉得有点可行性。但是五个卫明显还是太少,将来执行戒严时不够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