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薛凤翔因为两个侍郎受到嘉奖,不得不奋力表现道:
“班军入京操练,以前曾分为春班、秋班两番。”
“如果要长期留下,臣以为可仿照边操,一次戍边五年。”
朱由检闻言眉头一皱,向群臣道:
“各地卫所的班军去边疆服役,一次需要这么长时间吗?”
“留在当地服役的,和远戍边关的有什么区别?”
后勤部长闵梦得道:
“班军赴边远戍,朝廷要拨给行粮。”
“不过因为赴班辛苦,军士多不乐从,纷纷买闲逃避。遇到班军失期或班军不及额时,有些领班军官为了避免受罚,会私自召募补足。”
“现在有一些地方,允许班军私自纳银代役。”
这让朱由检摇头叹气,更加认识到五年的班期需要改。
否则别说士兵嫌辛苦,就连他想到一次赴边需要五年,那都感到肝颤。
思索之后,朱由检道:
“各地卫所划归守备区后,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需要一直派人服役。”
“原则上十六成丁、通过武学培训后,二十加冠开始从军。以五年为一期,期满迁转一次,直到四五十岁退役,由其子嗣顶替。”
“留在本地的严格按照这个制度,但是远赴边关的,则降低为三年一期,期满就能迁转。如果立下年功,还能更快升迁。”
“每次期满都能选择是否回乡服役,并且可以拥有两年休养时间,之后继续服役。”
“原则上每个卫所的世袭军官、军士、军户,都要有一半人去守边,另一半人和军民户出身的士兵留在当地屯垦和守卫。以二十年服役期计算,至少要赴边两期。”
“这样计算下来,边军是否足用,能有多少卫所士兵去当边军?”
群臣立刻开始计算,袁可立以涿鹿三卫举例道:
“涿鹿三卫改制后,平均每卫有世袭军官一百人,世袭军士两千人,军户三千五百户,另有卫所余丁转为的军民户若干。”
“若是按陛下说的办法征兵,可以征集至少五千六百士兵,两千八百人在本地,两千八百人赴边。”
“又因赴边班期由五年降为三年,两千八百赴边之人要降四成,实际是一千六百八十人。”
“大明有四百九十三个卫,减去不用赴边的两京和中都卫所,大约有三百七十个卫所需要派人赴边,能组成六十二万兵力。”
“这对九边来说尚不足用,如果沿海的卫所不赴边关,南方的卫所去沿海和南面边疆守卫。前往九边的士兵就更少了,不足守边所需。”
边防部长刘遵宪则说道:
“如果仍按五年为一期,则能有百万士兵赴边。”
“即使南方和沿海的卫所不去,也能用当地卫所的守备营补充。”
“这样百万军队,方能守御九边。”
朱由检听到百万大军,感觉头都大了。
不过以大明的现状来说,九边百万军队,实在称不上多。
万历四十八年兵力最多的时候,九边各镇合计,就有八十八万人。
考虑到班军缺额、失期等问题,准备百万兵力,可谓应有之义。
这些兵力从哪来,实在是一个问题。
因为海军需要兵源,南方卫所往北方千里迢迢调兵也太困难,朱由检思考之后说道:
“沿海的卫所,仍旧划拨给海军。”
“南方卫所同样,优先去海军和南面边疆服役。”
“只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有多少卫所可以派班军去九边?”
袁可立粗略估算了一下,说道:
“大约有二百个卫所,同时赴边的军队约有三十三万人。”
朱由检微微点头,感觉这个数字的兵力如果都能用上新火器,大概率能完成守边重任。
不过做杂活的辅助兵力必不可少,所以他又问道:
“九边实土卫所改为军民卫后,所有军民户成丁之后都要去边防军服役,这样能增加多少人?”
说着他还特别道:
“陕西如今军管,所有府县全部转为军民府和军民卫。”
“从这些地方征调的兵力,能否补充上缺额?”
袁可立有些惊讶道:
“陛下的意思,是以陕西的士兵,补充所缺员额?”
“以陕西的人数,应该能轻松补上来。”
灾民源源不断,迁出去数十万又有数十万,朝堂的大臣都感觉有些麻了。觉得从陕西招兵,能补充上缺口。
朱由检同样是这个想法,因为东宁兵的表现,让他认识到秦兵是绝佳的兵源。他们稍加训练就有这个战力,放在九边守边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