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坊巷调整的原则后,接下来就是确定京城的坊。
东闾门南北都是明时坊,这个不需要改动。
朝阳门南面的黄华坊则扩大了范围,北面的思诚坊向北扩大。
东直门的南北,则是南北居贤两坊。
可以说东城兵马司这几个坊,变动幅度并不大。
那些担心皇帝大肆更改的官员,也因此放下心来。
不过即使如此,太仆寺卿陈奇瑜仍提醒道:
“臣和卫尉寺的刘寺卿,曾一起确定京城的道路名称,为居民编制门牌号。”
“如今刚确定没多久,实在不宜大改。”
朱由检对于这种提醒,当然是能接受的,他向陈奇瑜仔细解释道:
“整修京城的街巷,就有卫尉寺的提议。”
“现在京城之中,有很多的断头路,走到里面之后,只能原路返回。”
“这对治安、送信来说,都有很多不便。只有熟悉道路的人员,才能知道怎么走。”
“内府监的邮递公司对此多有抱怨,说是有些区域不好招人,却又不方便把其他区域的人调去。”
“所以朕决定在这次调整街道时,顺便整理坊巷,要各个道路打通,重新编制门牌号。”
“即使不熟悉的人员,也能按照简单的地图和规律,找到门牌号对应的居民。”
说着,他指着黄华坊的街区图道:
“你看思诚坊这边,是不是有很多断头路?”
“这对风水不好,不利于气息流通,交通也不顺畅。”
“今后要尽量打通,让各铺居委会负责监督,严禁侵占道路。”
断头路这个说法,皇帝之前就提过,只是群臣没有多少人在意。
如今仔细看思诚坊的道路,确实如皇帝所说,有很多联接不起来的断头路。如果不熟悉的人走到里面,确实只能退出去。
对比北面道路畅通的南居贤坊,一些人觉得这或许就是思诚坊临近朝阳门,风水却不如南居贤坊的原因。
那些居住在断头路附近的官员,想到皇帝说这样风水不好,更是决定回去就推进这件事,督促所在城区把自家宅院附近的断头路打通。
陈奇瑜这个时候,则是有些惭愧。
因为太仆寺和内府监合办的邮递公司,确实曾有过这个抱怨。
只是他作为朝堂高官,对那些商人的抱怨,自然不放在心里。
没想到皇帝却记住了,并且在调整京城街道和坊巷时,专门提到这件事。
这其实也是朱由检认为当前大明的营商环境不够好的原因,不止是因为生意做大了可能会有权贵觊觎。还因为朝廷衙门方方面面,对商人都不重视。
尤其是对主政的官员来说,只要他觉得市面不好、市容不够齐整,一道命令下去,就能让一个成形的集市,瞬间烟消云散。
朱由检对此是不太满意的,所以他一直推进议会建设,把工人和商人纳入进去。
这次调整坊巷时,对于集市也很重视:
“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各坊都要在交通方便的地方留出一个区域,作为该坊的集市。”
“这个集市要有专门的警务人员,负责治安管理。负责在该坊征兵的百户还要轮流抽调民兵,协助治安管理。”
“繁华的牌铺也可以设立小集市,由周围牌铺治安委员率领民兵管理。占道经营的小摊贩尽量安排到里面,或者划定一个范围,不让他们随意占用道路。”
这是卫尉寺汇报中,特别提到的一个方面。
城市里面的地头蛇也不是什么地方都有,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集市。
集市里最容易出现恶霸,一个热门摊位的位置,就能让很多人打起来。
出现争执之后怎么办?自然是找管理者解决,没有管理者的话,那就有其他话事人。
尤其是一些有武力的地头蛇,会在争执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占据多个摊位有了钱财后,就能聚集更多的打手,发展成黑恶势力。
朱由检把集市的交给卫所民兵负责,就是把他们生存的土壤挖出来,取代他们的生态位。
这样地头蛇诞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就算真的诞生了,也多半只是卫所和警务所的黑手套而已。
为了防止这一点,朱由检规定各个千户所负责的坊,需要由五城兵马司安排定期更换,防止他们盘踞地方,和黑恶势力勾结。
卫尉寺警务所会对他们的制衡,他们也同时有制衡警务所的责任。
五城护军司和巡城御史的廷尉署,更是会一直盯着他们。
如果由某个卫风评很差,甚至会有护军提议,调走他们换成其他卫。
听着皇帝这一番事无巨细的安排,群臣更加感受到了皇帝对城市管理的重视。
先前的三城区调整他们已经觉得很详细了,连八九品官员都做了安排。没想到皇帝真细致起来,还能具体到街巷胡同里。
看到一直听着的首辅韩爌,还没什么表示。在他后面的杨景辰,心中冷笑起来:
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天下人就会越认为首辅不称职。
如果首辅能主动安排好,何必要皇帝皇帝事无巨细地安排?
想着张孚敬和张居正当年推进的各种改革,他觉得要更仔细地研究。就算是学诸葛亮那样累死,也不能像韩爌这样觉得和自己无关。
可以说,在辅政大臣这个职位确立后,那些有心首辅一职的,越来越有宰相的觉悟。
韩爌觉得黄立极不称职,只相当于泥塑木偶。
杨景辰则觉得韩爌不主动,还抱着以前的内阁首辅思维。
却不知道如今是责任内阁,首辅有权力也有责任。
——
安排了坊巷和集市后,朱由检继续说道: